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南平站长网 (https://www.0599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经验 > 正文

一年时间身价就超过12个亿,众多大佬为之癫狂,他是如何做到的?

发布时间:2017-03-04 07:37:11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硕士博士圈
导读: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硕士博士圈(ID: phdmaster ) 1977 年 11 月,嵇晓华出生在四面环海的浙江舟山,祖上三代都是“岛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小岛,“海岛就是全世界”。 由于人口稀少,嵇晓华从小性格就内向,最好的伙伴就是隔壁邻居家的大黄狗,他每天都要

一年时间身价就超过12个亿,众多大佬为之癫狂,他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硕士博士圈(ID:

1977 年 11 月,嵇晓华出生在四面环海的浙江舟山,祖上三代都是“岛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小岛,“海岛就是全世界”。

由于人口稀少,嵇晓华从小性格就内向,最好的伙伴就是隔壁邻居家的大黄狗,他每天都要去“聊”上一会儿,动不动就念诗给大黄听。

刚开始,大黄只会汪汪叫换,直到 1996 年夏天,嵇晓华考入中国科大生物系。临走前一天晚上,嵇晓华最后一次给大黄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回大黄似乎听懂了,因为嵇晓华喂骨头的时候,眼里饱含着泪水。

在合肥,嵇晓华不打篮球也不踢足球,而是无可救药地迷上了诗歌。整个大学四年,他把图书馆的 200 多本中外现代诗都读了个遍,并写下 600 多首散文诗。

嵇晓华一度想去剑桥三一学院感受一下当年徐志摩到底是如何“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不过,兜里的钱连买张飞机票的零头都不够。

4 年后的 2001 年,嵇晓华直接保送到了复旦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而且还是硕博连读。整个 6 年的研究生期间,嵇晓华一直忙着做实验,成天蓬头垢面,连胡子都顾不上刮。

博一上学期,嵇晓华去图书馆查资料,却鬼使神差走进了社科室,看着书架上摆满徐志摩的诗集,他的小心脏瞬间沸腾了。

嵇晓华一口气拿了 5 本书,边走看,结果迎面就撞到了走来的一女孩。一袭红裙,瀑布一样的黑发,嵇晓华瞬间石化了。一看女孩手里也抱着徐志摩诗集,“知音啊!”

一来二去,两人升级为恋人。感情在升温,嵇晓华的创作欲望也在加速,因为女友所在新闻系的系号是十三,所以嵇晓华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姬十三。

嵇晓华当时写了一篇神经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但文字风格却像小说一样逗趣,并以笔名“姬十三”发表在校报的头版头条。

《牛顿科学世界》的主编唐云江一看,“小伙文笔不错!”于是主动找上门来,两人在复旦食堂聊了 2 个多小时。

此后,嵇晓华开始没日没夜写文章,投稿的第一个月就被《牛顿科学世界》评为“最具潜力的青年作家”。

不过,同宿舍的理工男都忙着往实验室跑,根本没人关心他写的东西,导师也颇有微词“不好好做试验,搞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2004 年初,木子美与一位摇滚乐手“一夜情”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一同火爆的还有博客。

于是,姬十三也开始在博客上活跃起来。他延续之前的风格,在博客上发表一些科普文章,例如“刺猬与精液”等看似调侃、实则严肃的小黄文,“写的都是给人挠痒痒而且挠的很舒服的文字。”一年多, 50 多万粉丝对这个“闷骚”的理工男仰慕不已。

2007 年夏天,嵇晓华博士毕业。到底是去麻省理工继续做博士后?还是在上海找工作?看着博客上每天 2000 多个网友的留言,最后嵇晓华决定继续做姬十三“做一名自由撰稿人”。

2007 年 11 月 20 日,嵇晓华在北京参加一次座谈会,见到了 15 个跟他一样的科普作家,“一起做个网上论坛怎么样?”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Google上建立一个叫“科学松鼠会”的论坛。

2008 年 4 月 28 日,群博“科学松鼠会”正式上线,以嵇晓华为首的“松鼠”们欢聚一堂,“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美味不易入口,而我们就要把果仁、把科学的美妙传递出去。”嵇晓华也告别了上海,正式北上。

“松鼠”们每周一聚,大家在一起讨论选题、构思、采风,嵇晓华还忽悠了很多“江湖儿女”加入进来,如做过美编、玩过乐队的小庄、芝加哥大学的细胞生物学美女博士“桔子”,还有在《新京报》开过《动物行星》专栏的大学生物老师“瘦驼”等等。

群博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从“庄家为什么不输钱”到“太阳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从“亲吻的美妙感来源”到“克隆人的秘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松鼠”们办不到。

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3 个小时,“科学松鼠会”就发布了一篇名为《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的文章,短短半天时间,阅读量就超过了 3 万。

当年 11 月,“科学松鼠会”走出国门,获得了德国办法的“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

来人多了,嵇晓华就给“松鼠会”规定了 2 个门槛。首先得是博士,最少也得是个硕士;其次,入会之前,每位“准松鼠”都要上交一篇科学文章,“既要看他的科学素养,也要看他的文字功底。”经过层层选拔,最后“科学松鼠会”确定 100 人。

问题很快就来了,“松鼠会”是一个完全非盈利的组织,没有任何收入,但是每年的网站运营、组织活动等支出要 50 多万,钱谁出呢?于是 2009 年 1 月,嵇晓华在北京正式注册了果壳互动文化公司,他担任首席执行官,开始带领松鼠们赚钱。

2010 年 11 月,嵇晓华正式推出“果壳网”。推出的产品叫做主题站,其中包括谣言粉碎机、健康朝九晚五、微科幻等 20 个板块,由 20 位编辑向特定作者约稿。

因为果壳网的科技性,到了 2011 年 5 月,果壳网日均浏览量 5 万人次,不少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IBM、宝洁、奥迪等开始在上面投广告,果壳网开始开始盈利,整个 2011 年,光广告费就达到了 500 多万。

2012 年年底,嵇晓华在浏览果壳网时,注意到有一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小组特别受欢迎。

详细一了解,原来那是在美国流行的一种上课方式,就是把全美顶尖大学的课程免费搬到网络上。后来,嵇晓华带着一个小分队在清华宿舍住了两个星期“很多大学生在网上找不到学东西的渠道,害怕上当受骗”,嵇晓华觉得此事大有搞头。

于是,嵇晓华决定在果壳网上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平台。一发力不要紧,短短 2 个月就聚集了 3 万人,此后,果壳网还拿到了 5000 万的融资,估值超过 5 个亿。

嵇晓华随即成立了一个全新的网站叫“MOOC学院”,搞成一个独立的平台,专门对接全球 20 多家国际在线教育网站的内容,由MOOC学院提供课程汉化、讨论区和自习室等服务。

有投资人提出“能否格局搞大点?”嵇晓华不服输,他带领团队憋了 3 个月,酝酿出两个大项目,一个是“在行”,另一个是“分答”。

如果你不知道要学什么,也不知道学了以后能干什么,特别需要一个人来指点迷津,那么“在行”就是这样一个付费平台。

2015 年 3 月 13 日,“在行”正式上线,嵇晓华把它比作 “私人智库”,用户可以选择线下见面,通过真实互动,达到最佳的客户体验。

 “在行”的团队会在行家入驻后,帮助行家撰写个人简介,组织摄影团队帮行家拍照,价格由行家自行决定, 200 元- 500 元/小时不等。

以前想认识个什么人,都得各种打听、跑公司,或者换人情,现在明码标价,快的话当天就能把对方约出来喝咖啡。这种新玩法很快吸引了 2000 多位行家入驻。

为了方便行家见面,嵇晓华还与北京 16 家雕刻时光咖啡馆和 3 家单向空间合作,为用户提供预约留坐。

“分答”是什么呢?它是一个语音问答付费平台。用户可以快速找到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然后用 1 分钟的时间答疑解惑。

2016 年 5 月 15 日,“分答”正式上线后,很快吸引了王思聪、李银河、罗振宁、汪峰、章子怡等大咖的加入。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用户可以选择付费 1 元进行偷听,对于偷听的费用,分答平台会抽取10%,剩下的由提问者与答主平分。

对于“分答”而言,偷听是最吸引人的。最火爆的一次就是有一个女孩花了 3000 块钱问王思聪一个问题,结果有 13889 个人偷听,每人 1 块钱,有一半分给提问的人,一半分给回答的人,最后那个女孩赚了 6000 多。

有数据显示,“分答”仅上线 42 天后,就有超过 1000 万用户登录,光付费用户就超过 100 万,交易总金额超过 1800 万。

“分答“的这种新玩法很快吸引到风投。当年 7 月,由元璟资本与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王思聪与罗辑思维跟投的A轮融资就进来了,融资金额 2500 万美元,“分答”的估值超过 1 个亿美元。

有了“在行”和“分答”这两款杀手锏,一向以慢出名的果壳网开始变快,嵇晓华这回走向了赚钱的快速跑道。

如今,嵇晓华更多的是以一位创业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不只是“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更是“果壳网”的嵇晓华,嵇晓华要开始赚钱了!

(编辑:南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