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生猛的90后竟然把吉他卖到了纽约时代广场,每6秒卖一把,成精了!
所有的小伙伴们都灰心了,张博涵却丝毫没有倦意,“人类连月球都登上去了,还搞不定木板里装LED灯的琴么,开玩笑,肯定能做出来”。最后的最后,总算是找到了一家工厂,在繁琐的磨合之后,在工厂老板和工人们的合作努力下终于做出了1. 0 版poputar,如今已经更新到了第 7 版。 再讲个难事儿,有段时间,软件团队一直迟迟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在有音频、背景音乐等干扰的时候,还能识别出来弹奏的声音的问题。” 大家研究了几个月都搞不定,于是有人建议放弃,从别的口切入,但博涵觉得这才是一件产品的灵魂,坚持决定做下去,必须要做,他又冲在前面找人,终于经投资人找到了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一位教授,又花了 2 个月的时间,攻下了这一难题。 如此一来,琴上弹奏的每一个音符,在有人声伴奏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判断音准,并发出反馈。 三、有终局思维,习惯思考长期问题 作为一个创始人,思考长期问题是一个理论上绝对正确的事情,但执行起来,通常会很困难。 张博涵却像个另类,整天未来和愿景经常挂嘴边,总爱用“因为未来我们会……所以现在我们要……”来造句,比如说:因为未来我们会是一家软件公司,所以我们现在不能死,要做硬件;因为以后未来学音乐的方式肯定不会是像办理发卡一样去琴行花高昂学费,就为学个爬格子或爱的罗曼史,所以我们做这件事儿靠谱……(大概意思就是这) 而且最近他在思考总结“企业基因”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认为:“一个创始人最四两拨千斤的能力不是“找人找钱找方向”,而是在调基因上,基因出了问题,整个公司自上而下就会出问题。所以要清楚地知道哪类人身上,有你想要的未来公司发展的基因,如果有一位高管特别能干,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与企业基因不相符也不能成为合伙人,如果我哪天基因不合适了,我也会立刻把自己换掉。” 在他眼里未来和现在已经打通,公司未来十年的方向,他也都想好了: 1、改变一代人对音乐的距离感和生疏感。 在张博涵眼里,有些产品的出现不是为了解决痛点,而是为了解决使用场景的问题,“大多数用户学吉他的初心,就是想先学会一首歌,你别教 100 首,我只想先学会一首,这样我就可以给妹子弹了,随后再慢慢学嘛,但如果一首都没学会,那也就真的没有以后了。” 张博涵在美国留学时,发现老外几乎每人家里都有把吉他,谁都能拿下来弹几下,虽然弹得好的人还是那么少,那个人们对吉他是没有太强生疏感的。 于是他就想通过好的产品和科技,让学音乐这件事儿顺其自然,守护住每个人的“初心美好”,让“望而却步”变成“奢望实现”。 沿着我们身边产品的更迭方向,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未来: 相机行业——数码相机淘汰胶卷相机,手机拍照淘汰数码相机 汽车行业——自动档汽车淘汰手动档汽车 触屏行业——触屏手机淘汰键盘手机,平板电脑淘汰上网本 共享出行——滴滴淘汰传统出租和黑车,短途出行摩拜ofo淘汰滴滴 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宝淘汰零钱包 …… 每一个行业的革新,都源于一个新的维度介入,打破了行业里原有的不合理。 回过头去看胶卷相机,手动档汽车,中国大陆的零钱包,都是那么“拧巴”的存在。 好的产品一旦出现,再用回之前的产品,就能强烈的感受到,“回不去了”。 如果某一天,大家对一门乐器的生疏感消失了,所有人都觉得像玩IPAD那样顺其自然,概念改变了,市场就会惊人地大。 ”我觉得我在有生之年,弹好的人还是那么少,但会弹的人一定会非常普及。这就是我愿意花十年来做这件事的原因,这不是一个难以征服的大山”。 2、做有粘性的全球音乐社交平台。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本身就是最适合做跨国社交的一个介质,我想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让全球会弹琴的人和会唱歌的人在一个平台里玩社交,但现在会弹的人还太少太少,不过我们未来肯定会是一家软件公司。 “但现在阶段只能先做硬件,因为有硬件就会有现金流,那样就死不了,死不了才能继续在这个赛道玩下去。”张博涵说。 吉他确实有一种让人放不下的情怀,吉他缺失的青春实属遗憾,有那么多人想学吉他都放弃了,最后初心只能用来缅怀。 这帮年轻人之所以给公司起名叫“视感科技”,就是希望能用视觉引导感知的方法,让你快速进入音乐的世界,重拾想学吉他的初心,自在享受音乐的乐趣。 ”我们做吉他的初心,并不是让你成为吉他大师,但是一定让你唱出你想唱的歌曲,让所有想学会吉他的人都能学会弹吉他。” (编辑:南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