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南平站长网 (https://www.0599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经营推广 > 正文

华为芯片恐遭断供背后,中国芯的心酸往事与前途去路

发布时间:2020-09-16 11:35:02 所属栏目:经营推广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副标题#e# 举国体制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能够紧追美国,得益于一批回到新中国的半导体人才。 80年代开始,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被拉大,这其中既有内因,也与全球芯片产业开始裂变分工形成各类壁垒密不可分。 芯片半导体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成为一个分工

在国家推进“531战略”、“908工程”、“909工程”等大型工程的同时,不少民营企业因为没有充裕的资金,无法采用国家战略支持的IDM模式。这些市场化企业凭借国内低廉的人力、土地等成本,做着芯片全球产业链中最廉价和技术门槛较低的活,如芯片产业链中的封装和测试,然后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更新,逐渐树立起自己所在细分领域的壁垒。

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路径来看,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劳动力密集型的IC封测业;

其次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IC制造业,转移后会相差1-2代技术;

知识密集型的IC设计一般很难转移,需要靠自主发展。

21世纪初,封测业已经向国内转移,行业已经完成了当年韩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初期阶段。那么,到今天,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如何?

突围:5G和AI浪潮下的机会

首先从市场规模来说,中国半导体市场接近全球的1/3。

根据WSTS数据,2016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3389亿美元,其中我国半导体销售额1075亿,占全球市场的31.7%。中国为全球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2010年-201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6.3%,而中国年均复合增速为21.5%。随着5G、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兴起,叠加全球半导体产业向大陆转移,预计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进一步增长。

其次,在地域上,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甘肃,国内芯片产业已初具规模。具体来看,长三角的情况为:

设计领域,有豪威科技、华大半导体和格科微电子;

制造领域,有中芯国际、华润微电子、华虹集团;

封装测试领域,有安靠、晟蝶半导体和江苏新潮科技集团;

还有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张江高科技园;

AI芯片领域还有阿里巴巴成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

珠三角深圳地区在我国芯片设计方面领先,这里聚集了包括海思、中兴微电子、深圳中芯国际、敦泰科技等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2018年深圳集成电路行业销售收入达897.94亿元,其中,设计业的销售额为758.7亿元,占比高达85%。

北京的紫光展讯集团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除此之外,这几年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纪总部也设立在北京。

甘肃封装测试方面较为领先,甘肃不仅有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还有华为、腾讯、东软、中科曙光等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在甘肃布局,甘肃的封装测试能力便急速飙升。

从芯片生产各流程上看,近年来,国内半导体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制造、设计与封测三业发展日趋均衡,但产业结构依然不均衡,制造业比重过低。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IC设计、制造、封测的产业比重分别为37.7%、26%和35.5%,但世界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制造和封测三业占比惯例为3∶4∶3。具体来看:

在系统方面,除了各国军需用品,全球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设备搭载的系统为Windos、iOS、Android三大系统把持,华为研发的鸿蒙系统仍处于2.0测试阶段。

在设计IP方面,想绕开X86和ARM架构实在太难,好在RISC-V全球开源共享。生态系统依然是最难攻克的堡垒。

在IC设计方面,2018年国内共有约1698家芯片设计公司,产值预估达人民币2576.96亿元,同比增长32.42%,其中海思和紫光集团冲入全球十大Fabless。

在晶圆代工方面,大陆最大的代工厂是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和上海华力微电子,其28nm工艺逐渐成熟,14nm的生产线也在路上,但与台积电5nm工艺比差距不小,国内仍需较长时间追赶。根据SEMI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至2020年间,全球投产的晶圆厂约62座,其中26座位于中国,占全球总数的42%。

封装、测试方面,中国在芯片的封装测试行业发展迅速,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组成的大陆封测三强长期在前十榜单。

能够看出,生态问题仍是制约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的瓶颈,而这只有通过把握住下一次重大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才有可能改变,物联网时代的临近就是这个机遇。新入场的玩家正试图抓住这个机遇,例如,有媒体透露阿里平头哥已开始自主研发针对IoT领域的新的指令集。

同时,5G时代的到来和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工智能芯片打开市场提供了可能,在这个芯片领域的新赛道,国内芯片企业入局并不算晚。这其中既有做AI起家的寒武纪,也有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在积累海量数据后入局智能芯片领域。

除开生态,当前,对中国芯片产业来说最难点仍是芯片制造方面。

晶圆制造是规模经济,具有投资大、回报慢、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并且芯片制造对工厂环境清洁程度、污染控制水平、材料纯度、设备精细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是人类最顶尖科技水平在材料上的体现之一,其背后是基础科学和综合国力的沉淀,而国内相关技术仍比较薄弱,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难度很高。

多重困境造成的现实是,虽然国内芯片市场庞大,但超过一半芯片仍需进口,特别是在高端芯片方面。 好消息是,虽然挑战重重,但国内芯片产业仍有突围的机会。

在半个多世纪的芯片行业发展史中,芯片半导体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成为一个分工精细的全球生意。 无论IBM还是英特尔,谁也没法做到兼顾全产业链的同时还保证市场第一的位置。从拒绝任何授权的英特尔X86,到以IP授权为主要商业模式的ARM,再到整个RISC-V开源指令集的出现,越是互联网后浪下出生的企业,越具有开放性和对未来的想象空间。芯片产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个高效发展的科研产业,离不开全球产业链的联动,特别是在芯片产业。

当前,在一系列禁令下,华为已经加大对世界各国开发者的补贴力度,在HMS下吸引更多应用生态成型。生死存亡面前,华为的坚定投入,或许能破解当前国内芯片行业面临的生态掣肘难题。

背水一战,才能真正毕其功于一役。眼下,摆在华为乃至整个中国芯片产业面前的处境显然是艰难的,而这,或许也会成为华为,乃至整个中国芯片产业涅槃的开端。

(编辑:南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