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走过青春期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导语:从 2017 年开始,在中国的智能音箱市场的观察家眼中,几乎每一年都是以「爆发元年」的期寄开场,再以「即将真正到来」收尾。在这种起起伏伏的半推半就之中,我们经历了短暂的「百箱大战」,继而一个披沙拣金的新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从百箱大战到三足鼎立,智能音箱迎接新时代。 从 2017 年开始,在中国的智能音箱市场的观察家眼中,几乎每一年都是以「爆发元年」的期寄开场,再以「即将真正到来」收尾。在这种起起伏伏的半推半就之中,我们经历了短暂的「百箱大战」,继而一个披沙拣金的新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倘若亚马逊 Lab126 实验室当初没有为 Echo 注入灵魂,过往两年的智能音箱大战也无从谈起。语音助手为蓝牙音箱提供了 AI 大脑,而互联网公司更在意万物互联和智能家居。无疑,智能音箱彻底搅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故事里,写尽了互联网巨擘间的激烈角逐,也插叙了创业公司的生不逢时,以及各家遭遇围剿时的羸弱、变通和逆转。 2017 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萌发,百余家公司轮番上阵;竞争在 2018 年刺刀见红。语音交互的早期,智能音箱被寄予了点石成金般的期许。两年过去,智能音箱的新时代因为一块屏幕的存留增减,变得比过往两年更加有趣又迷离。 尽管业界在智能音箱的证明与证伪之间的拉锯从未停止。「传统音箱+智能语音助手」的搭配,也曾让万千创业者以为风口降临,人人皆可分羹。可三年过去,市场上的金牌卖家仅剩巨头。过往参与者的存亡绝续,大多是一部血泪史。 当我们谈起智能音箱新时代,目前出现了三种断代理论:从无屏到带屏的物理区隔,从百箱大战到三足鼎立的格局锁定,以及从伪智能到真智能的华丽蜕变。这三种不同逻辑的划分,都能自圆其说。 而无论瞄向哪种视角,智能音箱 2.0 时代终究还是来了。 混战与鼎足后的各自归位 过去两年,巨头用补贴为代价,在智能音箱市场培育方面初显成效。根据全球知名市场分析公司 Canalys 在 2018 年 5 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已在 2018 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场。尽管亚马逊和谷歌仍是这一领域的双雄,出货量分别为 2420 万台和 2340 万台,但起步较晚的阿里巴巴、小米和百度在去年迅速跻身市场前五,截至 2018 年年底的出货量年分别为 890 万、710 万、360 万。 2017 年,中国智能音箱的市场尚处于早期开垦阶段,全年出货量为 150 万台。其中前 10 个月的销量只有区区 10 万台,其余 140 万的增量几乎全部来自于小爱同学和天猫精灵。与此同时,「价格战」成为了关键词。以小米为首的持续性低价策略,为智能音箱在来年迎来井喷式增长,立了一等头功。 早在 2015 年 5 月,距离 Echo 正式发售的还差一个月,京东和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灵隆科技,率先在中国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开启了国内智能音箱的篇章。2016 年,「叮咚」小试牛刀,10 万台的全网销量在当时绝对具有里程碑意义。 彼时,普通消费者刚刚抢购到苹果公司的最新款智能手机 iPhone6。时代背景是,国内用户还不习惯开口与 Siri 你来我往,更没有察觉到电子产品和语音助手的暧昧关系。 京东押下了重注,在科大讯飞语音技术的加持下,叮咚智能音箱更新又换代,产品把控和市场反响不赖,可后来却退居二线,淡出消费者视野,令人不解。曾有消息传出,叮咚内部的动荡和调整反反复复,公司缺乏清晰的路线指引,是导致叮咚「落水」的主要原因。 「叮咚」之后,智能音箱的划时代事件发生于 2017 年 7 月 26 日——小米正式发布了首款智能音箱「小米 AI 音箱」。299 元的瞠目低价,击穿了这一品类当时的价格底线。小米智能硬件部总经理唐沐曾表示:「智能音箱作为公司的战略可以不赚钱,音箱的定价逻辑遵循售价不低于硬件堆料和工厂加工费的总成本价的原则,而研发成本完全由小米自行承担。」 先于小米 AI 音箱三周发布的天猫精灵 X1,出自阿里之手,其售价比小米高出 200 元。而在 2017 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夜,天猫精灵自编自导了一场「攻守道」。抹去百位数字,抢购价仅需 99 元,当天 8 时 53 分,阿里宣布天猫精灵总销量突破 100 万台。 自此,智能音箱的价格补贴进入了常态化。当巨头掌控了智能音箱定价规则和话语权时,参与团战的小型玩家溃不成军。其中,中高端价位的智能音箱品牌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因为恪守产品调性而拒绝向低端妥协,这类音箱也未能博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一些第三方智能音箱品牌和创业团队因此折戟沉沙。 在技术启动期,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资本的涌入助长了智能音箱的市场泡沫。有关专家曾表示,那些没有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不久后必然会遭到淘汰,恐殃及九成以上的企业。 喜马拉雅副总裁兼硬件事业部总经理李海波在 2017 年的一次采访中,曾感慨智能音箱的虚火过旺。 低价让利消费者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快出现。在一些消费者心目中,智能音箱似乎沦为低廉的代名词。百度、阿里、小米在 2018 年上半年等纷纷推出了 mini 版智能音箱,价格从 69 元到 169 元不等,靠低价尝鲜的策略打动那些「可买可不买」的消费者。 可如果没有低价作为支撑,智能音箱恐难创造出这样「加速度」。以补贴、低价为主导的互联网策略早已司空见惯,野蛮粗暴,屡试不爽。当然,这条增长通道只配巨头拥有。 智能音箱自此进入了寡头时代,那些侥幸存活的企业不得不向 B 端市场转型。Rokid 和出门问问就是两家典型代表。 例如 Rokid 参与研发了 360 今年 3 月发布的智能音箱——MAX,提供了 Rokid 自研的 AI 芯片 KAMINO18 和 AI 开源操作系统 YodaOS。此外,研发团队为 MAX 定制了双唤醒词,并应用了声纹识别技术。这次的合作代表了 Rokid 作为技术型产品公司的实力。 2016 年 12 月,Rokid 首款智能音箱 Pebble(月石)亮相 CES。无论是双字唤醒「若琪」的技术攻关,还是在产品设计方面的苛求,Rokid 的硬件产品一直走中高端品牌的定位。Pebble 上市售价为 1399 人民币,对外数据显示,Pebble 的产品日活超过 50%,月活在 80% 左右,产品复购率达到了 80%。 Rokid 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在 2017 年 10 月的云栖大会上,宣布携手阿里云共同推出全栈语音开放平台,其 100% 的硬件技术和 70% 的代码免费开源,「(企业)只要拿回去自己包个壳,稍作修改,就是一个新产品,而且只要 200-300 元,成本非常低。」 在 Rokid 看来,共享自己的技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在急需教育的早期市场里,技术和产品的权重不如渠道和市场来得高。 (编辑:南平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